有些案子像职场里的闲聊,轻松却藏着雷霆。我当律师这些年,2024年那起取保候审的案子,总让我觉得像一出没预料到的戏。主角是个叫小伟的年轻人,31岁,在一家销售公司做区域经理,平时嘴上功夫了得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一段误传的录音,会把他卷进一场故意伤害案的风波,差点断送他的事业。这故事里有职场的火气,也有法律的冷硬,读来让人既揪心又松口气。
开端:录音的误传
小伟每天带着团队跑市场,业绩压力大,爱和下属开几句玩笑。那天是2024年夏末的一个下午,他和下属小张争论业绩分配,气头上说了句:“你再不努力,我找人给你点教训!”小张录了音,本想发给朋友吐槽,却错发到公司群。群里有人传出去,录音成了“威胁证据”。
第二天,小张报警,说收到匿名骚扰,怀疑小伟找人伤害他。警察查到录音,时间与小张被打的事件吻合。小伟傻了眼,站在办公室:“我就是气话,没真找人!”可证据摆在那儿:录音清清楚楚,群聊记录一应俱全。
危机:从经理到嫌疑人
小伟被拘留时,手还攥着业绩表。他跟警察喊冤:“我没打人,就是开玩笑!”可法律不饶人:录音有威胁内容,小张被打成轻伤。《刑法》第234条规定,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,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检方认定,小伟的录音是“预谋证据”,涉嫌策划伤害。
我接手这案子时,他已经被关了四天。老婆找到我,眼泪汪汪地说:“他脾气急,但从没真动手!”我翻卷宗,心里直犯嘀咕。录音听着吓人,可小伟没动手,这案子得靠取保候审争取时间查真相。
交锋:取保的拉锯
取保候审是《刑事诉讼法》第67条的措施,适用于可能判三年以下的嫌疑人。我先找民警,说明情况:小伟无前科,录音是群聊玩笑,与伤害无关。民警冷笑:“威胁录音还叫玩笑?”我递上群聊完整记录,反问:“他忙着业绩,哪有时间策划打人?”
我又找小伟,问那天的事。他低头说:“我气昏头了,马上道歉了。”我调了手机记录,显示他发过澄清消息,可群里传开后没人信。我还拉来同事作证,小伟当晚在酒店谈业务。我写了份取保申请,连夜交给检察院。
检察院拖了三天,说要再查。我急了,直接找领导沟通:“这案子拖下去,他团队都散了!”这话有点冒险,但管用。几天后,取保批下来,小伟被放了。
高潮:真相的曙光
小伟回家那天,天空飘着小雨。他站在公司门口,老婆抱着他哭。我没停,查监控找到真凶,是小张的前同事,与小伟无关。检察院看证据,决定不起诉。小伟后来跟我说,拘留所那几天,他觉得自己完了,连业绩都不敢想。
我问他:“以后还爱开玩笑吗?”他苦笑:“再也不敢了。”
尾声:火气的代价与法律的底线
小伟后来继续做经理,听说每次争论,都先深呼吸。我想起这案子,总觉得取保候审像根救命绳,把小伟从深坑拉出来。法律是严肃的,故意伤害得有“主观故意”,可现实里,一段误传的录音,可能让年轻人撞上它的硬边。
这故事没英雄,只有个普通人,在职场的夹缝里,靠着点真相和运气,逃过了牢狱。我做律师,最怕无辜者背锅,最庆幸能拉人一把。小伟还在跑市场,听说每次开会,都多留心群聊记录。